藝術運動造就法式美學底蘊
從美好年代開始 法國視覺設計120年巡禮
法國設計的藝術表現極高,與藝術運動的發(fā)展密不可分?!阜ㄊ桨倌觑L華」主題特展的策展團隊「田田圈文創(chuàng)工作群」,繼前兩年的德國及荷蘭設計展之后,這回帶來的是一場不按理出牌、卻浪漫又富有情調的法式設計饗宴。
以美好的 1880 年代為起點,至 2010 年代法國視覺設計的演進過程為軸心,田田圈文創(chuàng)這次邀集 27 位法國藝術家、3 個法國官方單位及 9 位留法臺灣藝術家共同參與,展出將近 300 件作品,橫跨平面、字體、企業(yè)識別、海報藝術等多個領域;更延伸至應用藝術的探討,帶大家從珠寶、金工、印花、插畫、書籍、廚藝創(chuàng)作、織品等層面,感受法國設計的深厚底蘊。
在這篇文章中,策展人之一的龔維德將帶大家一窺近代法國視覺設計的歷史發(fā)展脈絡。
藝術運動造就法式美學底蘊
古典的建筑、米其林餐廳、巴黎鐵塔及時尚精品,這都是法國及巴黎給我們既定的印象。這歐洲的浪漫中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,1867 年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,日本向西方世界展現日本文化與工藝技術,形成一股稱為「日本風」(Japonisme)的風潮,其中日本畫家歌川廣重(Utagawa Hiroshige 1797-1858)以各式自然界的形式及圖案展現平面特性的浮世繪版畫,影響了新藝術的有機流暢線條及造型美學。而當時法國羅德列克(Henride Toulouse-Lautrec 1894-1901)為西方畫家的代表,他成功運用浮世繪勾勒技法,展現新藝術海報的風格。
19 世紀工業(yè)革命后,歐洲處于相對和平的時期,隨著資本主義、科學技術日新月異,法國強盛國力帶動藝文發(fā)展。就如電影《午夜巴黎》(Midnight in Paris)中對這個時代的描繪,作家海明威(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-1961)、藝術家畢卡索(Pablo Ruiz Picasso 1881-1973)及法國電影導演尚考克多(Jean Cocteau 1889-1963)等人聚集在此,讓巴黎成為人們追夢的城市;而在當時,巴黎被冠上世界中心的美名。就此開啟近 20 多年的第二次文藝復興,至 1914 年因一次大戰(zhàn)爆發(fā)而結束,這段輝煌美好年代(Belle Époque)總是讓后人特別懷念。
巴黎每個角落,經歷了印象派(Impressionnisme)、新藝術(Art Nouveau)、美術風格(Beaux-arts)、現代主義(Modernism)、裝飾藝術(Art Deco)、超現實主義(Surrrealism)及后現代主義(Postmodenism),不同風格帶動飲食文化及時尚品牌,也帶動法式美學風潮,并慢慢建構起法國獨特的生活態(tài)度,更影響法國設計無論于平面、工業(yè)設計及應用藝術等不同領域,在全球設計潮流下獨具非凡的風釆。
1960 年代法國設計師在波蘭學派(Polish School)、古巴畫刊、1968 年巴黎學運,和法國思想家羅蘭.巴特(Roland Barthes 1915-1980)、米歇爾.傅柯(Michel Foucault 1926-1984)及雅克.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 1930-2004)的影響下,發(fā)展出充滿反諷、意識型態(tài)、反資本主義,且用插畫形式表現的海報,以法語「Graphisme」(圖像之意)為稱呼。
而當時,「設計」(design)是指早期定居在法國的瑞士設計師(因瑞士有 16% 的區(qū)域為法語區(qū),這些設計師在往來法國及瑞士間,具有語言相同的優(yōu)勢)。1983 年法國官方禁止使用英語「設計」(design)一詞,而以法語「樣式」(Stylique)來替代,引起法國設計界強烈的不滿,這也反映當時「設計」對法國人來說是時髦的式樣,其實是從服裝設計(Fashion Design)演變過來。
有趣的是,現代法國視覺設計師在海報的左側或右側下方,作品的署名仍為「Conception Graphique」或「Affiche」,印刷技師也標注為「Impression」或「Sérigraphie」,現皆仍未被外國語「design」所取代。
法國海報的大小有眾多尺寸,但最為標淮的尺寸為 120×176 公分。法國的視覺美學環(huán)境充斥在生活週遭,如法國地鐵有海報牆、海報柱,甚至是廢棄建筑物牆上這樣違反張貼海報的環(huán)境。相對于在臺北只能受限于捷運站區(qū)內 A2(42×60公分)的海報框,法國海報文化獨樹一格,藝術表現極高,藝術化的法國設計顯然不按牌理出牌。
他們追求藝術及個人感受,并將之表現在設計作品上,如法國設計師 Pierre Bernard(1942-2015)、突尼西亞 Michel Bouvet(1955-)、波蘭 Michal Batory(1959-)及法國派克博士 Laboratoires CCCP = Dr. Peche + Melle Rose(1976-)所設計的海報,自由表現的形式有別于德國拘謹的法則,現仍然是當代海報作品經典之作。
在世界的藝術中心 看見多樣設計風采
巴黎為世界的藝術中心,所以有很多藝術工作者及設計師,從其他歐洲國家來到巴黎尋求更好的發(fā)展,例如瑞士設計師 Adrian Frutiger(1928-2015)、荷蘭和巴拉圭設計組合 Ter Bekke et Behage(1997-)、荷蘭和葡萄牙設計組合 Change is good(2003-)及德國 Malte Martin(1958-),也因此為法國的視覺設計増?zhí)砹瞬煌娘L采。
文化類別的海報及視覺設計,往往最能展現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(yǎng)及開放度。巴黎國際級博物館及劇院眾多,所以提供的平臺多,給予視覺設計師發(fā)揮的舞臺也多。在參訪悠游于巴黎的藝術展覽時,一定會關注到他們的識別設計。
例如,在羅浮宮(Musée du Louvre)、龐畢度中心(Centre Georges-Pompidou)及奧塞美術館(Musée D’Orsay)等巴黎三大博物館,不僅能看到世界的藝術典藏,同樣值得注目的,還有博物館的識別設計。藉由多位設計師如瑞士 Jean Widmer(1929-)及 Bruno Monguzzi(1941-)、Pierre Bernard(1942-2015)、Ruedi Baur(1956-)及 Philippe Apeloig(1962-)在不同時期的設計規(guī)劃,這些識別設計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,帶來藝術之旅以外的視覺設計震撼。
近代法國年輕設計師因全球化因素,多半都會英文,也受世界平面設計的趨勢所影響,令新世代的法國視覺設計,與以插畫及藝術表現形式為主的上一個世代有所不同,多以字型、文字編排為主;又因精品、時尚市場眾多,有些作品展現了低調奢華的美感。
顧法國設計的百年風貌,以美好的 1880 年代為起點,自羅德列克以插畫海報的表現形式,開啟現代藝術風格導入應用美術的思潮;后有裝飾藝術、現代主義等不同時期進程,加上歐陸不同國家、不同風格的相互影響,造就了法國視覺設計的多樣思考樣貌,如設計團隊 Les Graphiquants (2008-)、deValence(2001-)、Ter Bekke et Behage(1997-)及 Helmo(1997-)至 2010 年代的發(fā)展過程,我們可以在這次的展覽中,看到他們在不同時期的創(chuàng)作思維